@RarelyCyber It looks like you want to make an original machine, that's great.But I believe that doing anything starts with learning, and even when it comes to building airplanes, the fastest and most effective way is to imitate first and then create the original.
Rubbish balancing. If you feel that aiming is difficult, please delete the trim formula and open the trim for the tail and flaps,I will also make improvements in future models
Enter Activate1 in the XML input and set the angle so that pressing the activation group 1 can start
Wow what tradition is this?
@RarelyCyber F5?
@JSTQ 她不是完美的战斗机,很快就有了新的改进型号,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是划时代的——她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无论是对于共和国空军还是所有向往着天空的人。人类的飞行史中永远刻着她的名字。
In Chinese:
165年,斯凯尔共和国20周年建国纪念日上,一名科斯特联邦记者将摄像机对准天空。时隔五年后,共和国再次邀请联邦记者参加空军阅兵式,五年前是强袭-5的登场,今年这个情况大概率有新的新闻热点要出现了。果然,在拉着彩烟的飞行表演队之后,出现了新的未公开的战斗机群…
155年两国战争危机,米5作为仓促应急时的产物,凭借其良好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在当时被认为是一架成功的战斗机。但是因为她机体过小,跟联邦破晓-3这个大姐姐比起来跟个小萝莉似的,所以其航程短、载弹量少的缺点也尤为突出。和平条约签订后,米扬基设计局认为短时间没有研究新型飞机的需求,而且米5原型机出厂后没怎么经过升级,应该还有更多升级空间,足以应付一段时间。所以他们私下提出了米5X的设想,要升级她的性能——增大机体体积、增加边条翼、调整机翼大小。他们满怀期待地观察设想中的米5X在虚拟模拟器中的表现,然后欣赏了米5X是怎么从天上一头扎到地面上坠毁的。在后续的蓝图设想中除了出现这一问题外,更是出现了截击机般的机动性,甚至让人怀疑设计师是不是来自联邦。他们这才意识到米5的底子究竟有多烂,完全不是现在的设计局能控制的。对此,早已崩溃的设计局索性下定论:现在的米5已经足够用来对付联邦空军了。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其实态度是偏消极的。结果161年海军设计局带着新飞机蓝图,一脚踹开了三代机时代的大门。
JS10(AP)舰载机,准三代战斗机,装备新型电子屏幕、雷达,采用已完善的边条翼设计等等一系列新型设计。这种划时代的战机给共和国高层开了开眼,给米扬基整得满头问号:你咋突然整出这么个玩意?重点是这架战斗机的虚拟测试显示,她的机动性完全在处于二代机的米5之上。
到这里共和国高层坐不住了。很快,他们把米扬基设计局拉进了125计划,他们也要设计出新型飞机。"岂有此理!空军也要电子屏!我们要边条翼!要新武器!要新飞机!连趁手的飞机都拿不出来,怎么维护共和国国家主权和人民幸福?"因此,共和国高层要求他们设计一款新飞机,要求最高速度至少1.8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8000米,机动方面要求筋斗直径在500米到550米左右。他们又提出了许多要求,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作战半径和载弹量必须比米5大!
高层提出众多要求给设计局听得有点懵,他们暂时还没有想好怎么设计。但是当高层提出米五战斗机改装后也可以时,他们突然表示已经有了想法(虽然完全没有开始)。不料高层喜出望外,要求这架飞机必须要在四年后生产出来,并参加共和国建国20周年庆阅兵式。
四年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而且高层提的要求主要是机体性能,而不是功能。那么我们三代机上面装什么?为此,计划小组经过内部讨论,最终确定:三代战斗机必须安装新型武器和电子屏。同时,据说新型的电磁干扰武器还在测试,计划小组认为作为三代机,ECM也是必须配备的。上述几条标准后来成为基本评判是否为三代机的标准的一部分。武器方面其他军工单位会处理;动力方面,新的变节者发动机正在设计,据说突破性的将矢量和加力结合在一起。而机体设计,由米扬基设计局完成。
由于时间紧迫,125计划的机体不可能采用过多的不成熟的设计,尤其是参加阅兵式,不允许有任何故障风险。所以整体设计偏传统,计划为单引擎战斗机,采用主翼加水平尾翼的设计,只是水平尾翼增加了下反角,主翼采用边条翼增加机动性,同时,采用中等的前缘后掠角,保证超音速性能。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除了共和国要求的指标之外,设计局在设计时还特别重视一个无论哪个年代都不会变的指标。
虽然不确定三代机性能要求有什么,但是无论什么时候,低成本往往更受欢迎。这也是米五能成为成功的战斗机的原因之一。因此怎么把成本价格压下来,也是设计局考虑的。除去机体相关设计外,他们采用了机腹进气道,减少维护成本。不过,由于这种设计占用了他们以前习惯的起落架位置,一时间起落架放哪竟然成了个问题。经过紧张的讨论后,他们决定:采用活塞式战斗机类似的机翼起落架。听着有点复古,但确实管用。
很快,他们在162年设计好的蓝图并进行虚拟模拟器测试,由于武器和发动机都还没就绪,所以暂时用二代机的配置。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架机体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机动性,最高过载甚至达到55G——米五的最大过载大概是30G。而且估算成本也就比米5多一点,可以说是兼顾高性能与廉价。很快,他们把项目提交给了共和国高层。
共和国高层在接收到蓝图和测试数据时可以说又喜又悲。高兴的是新飞机的性能让他们很满意;悲伤的是,飞行员可能承受不住这么高的过载,这要是现在的抗荷服设计,怕是直接变成飞行员酱了。但是当他们看到成本的时候,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采用这架飞机。反正还有三年,抗荷服应该来得及研究。
时间到了163年,第一架原型机出厂,有了自己的代号:米-12。试飞员签好生死决议书后,驾驶原型机进行首飞。测试结果是证实这架飞机确实可以上天——抗荷服还没造出来,还不能进行机动测试。不过,无论如何,米-12的首飞时间确定在了163年。而到了164年,科研部终于搞出了新型的抗荷服,经过测试,专项训练过的飞行员可以在60G的过载下进行狗斗。与此同时,ECM电子对抗设备和新的武器也准备好了。
第二次试飞后,试飞员对她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这是他开过机动性最好的飞机。由此,共和国高层最终决定采购这架战斗机,并赋予她正式代号——米-12A
米-12A,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战斗机,集高机动性与经济性于一体,单机表现优良且易于大量生产。在航程与载载量方面,她相对于前辈米5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空挂载包括:SA-3A红外格斗弹、破空-5A半主动导弹、雷霆-3A主动导弹。对地挂载包括:天火-6B导弹和空地-8A制导炸弹。同时,她还能挂载卫士-1电子对抗设备。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有高速性能,因为新的变节者发动机还没有造出来,所以还是使用老款的只有矢量的发动机。
经过半年的训练后,165年,七架米-12A战斗机组成编队飞过阅兵式上空,在当时引起一片轰动。她不是完美
@RarelyCyber It looks like you want to make an original machine, that's great.But I believe that doing anything starts with learning, and even when it comes to building airplanes, the fastest and most effective way is to imitate first and then create the original.
How about SaabAJ-37 in Sweden?
@RarelyCyber This is an inevitable experience for us. No one can do their best from the beginning.
@RarelyCyber Thanks
Nice work
And I'm glad to see someone write a story about his plane.I'm also trying,though I use machine translation because I am not good at English.
In Chinese:中文版故事
为了祖国,单程突击!
11年前,面对科斯特联邦的大规模坦克群的威胁,斯凯尔共和国的青年坐上载有氢弹的米3H,准备好用生命为反击争取时间。那年,他们年纪最小的才25岁。11年过去,当年的爱国青年相继退役,新时代的飞行员继承了他们英勇无畏的空中骑士精神,维护祖国的空域。但面对如今科斯特联邦的新型战机,落后的米3H已不再适合当下局势,研究新的替代飞机迫在眉睫…至少设计局已经这么想了。
共和国先前书面文件的要求只说了氢弹正在研发,但没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米扬基设计局认为如果只是作为氢弹载体的话,计划中用来代替旋风-2的米-16重型战斗机经过改装完全可以胜任这个任务,所以刚开始他们还是很有信心的。但后面共和国将他们拉进686计划小组后才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这才发现保密的神风-5氢弹比之前的神风-2还大:中央升力体布局的米-16装不下。这时共和国才透露真正的目标:研发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机。
自帝国分裂以来,共和国虽然始终保持空中优势,但是一直没有个像样的轰炸机,甚至旋风系列飞机都偏科成战术轰炸机了。这行吗?联邦15年前就有自己的战略轰炸机了!这有制空权,但是对地打击只有强袭-3,就对面这装甲群,怎么保护共和国的人民的安全?所以共和国要求新型战略轰炸机:1.最大飞行速度两马赫及以上,最大飞行高度20000米。2.有能对地面大量目标进行打击的常规武装 3.有投放核弹的能力。同时,他们要求轰炸机有一定的机动性以在投放核弹后快速撤离。
关于武器方面,氢弹已经研发完毕,常规武装可以用最新推出的天燕-3巡航导弹。而关于轰炸机本身,虽然没有任何制造战略轰炸机的经验,但是凭借现有的飞机数据,快速设计还是可以做到的。计划小组很快规划出一个以米-5战斗机为参考,使用前翼加三角翼的组合,机身前半部修长以便超音速飞行,后半部分稍宽以容纳更多武器,发动机布局在经过讨论后,最终决定使用六台变节者-2发动机作为动力(XB70)。不仅是设计局,大部分参与计划的人也挺看好这个方案:除了共和国。
本来共和国高层就担心设计局因为在这方面经验不足而无法胜任,所以设计出来的轰炸机如果不太理想但大致符合要求,还是能考虑的。不过如果是什么一根棍上插了一对三角板的箭形设计…那还是不行的。当计划小组将方案提交后,共和国刚开始还是挺满怀期待的,一看确实不是一对三角板:两对。
于是这个方案被打回了。主要还是他们参考的米-5的后续升级型出了点问题,共和国觉得这个方案可能可行,但现在可行度不大。研发一度陷入停滞。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有人翻出了两国分裂前的帝国设计的一个轰炸机蓝图:H1。
H1的设计给了设计局很大的参考价值。虽然共和国不可能直接用帝国设计的飞机,但在此基础上魔改还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争议点在于:H1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这是科斯特联邦才擅长的,斯凯尔共和国也没有经验。而且这要是设计出来,会不会被认为叛国都是个问题。但是计划小组别无办法,经过多轮讨论后,认为还是值得一试的:主要是共和国急需战略轰炸机,这方面高层应该不会再怎么多管了,能造出来就行。
他们赌对了。共和国高层刚开始显得很气愤,但是冷静下来后,认为这个方案还可以。可变后掠翼不仅可以提供优秀的超音速性能,还可以保证低速机动性。于是,共和国高层决定采用这个设计蓝图。不过,关于武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争议。
计划小组原先的设想是,带上12枚导弹应该够用了,这玩意怎么说也是氢弹运输机。但是共和国高层后来要求至少45枚导弹,出乎计划小组的意料之外。最终在一顿拉扯后,确定常规武装配备为:30枚天燕-3A巡航导弹+15枚空地-8B制导炸弹。这个决定最终导致整架轰炸机在全武装状态下机动性低下。
而且怎么装?总不能把导弹像炸弹一样紧密排列,一个个丢下去吧?设计局苦思冥想后,创新性的提出转轮式弹仓,终于解决武器问题。那么问题一定解决了吧?这下可以好好的研究可变后掠翼了。然后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一个问题:就他们的可变后掠角度,在开启加力的时候会把核弹仓堵上。这麻烦了,要修改怕是得重画蓝图了。计划小组赶紧报告共和国,共和国高层研究飞机不会,但这种还是挺擅长的,他们很快就给出解决办法:禁止飞行员在开启加力时投放核弹。
于是三年后,第一架原型机出厂。使用边条翼和可变后略翼,动力使用处于机翼下方的四台变节者发动机,采用内置弹仓及旋转弹仓设计。呼啸的钢铁巨兽以两马赫的速度,拖着橙色的尾焰从演示场上方飞过。共和国高层对此特别满意,很快原型机有了自己的代号:空骑-2A。
首飞结束后,设计局对其进行了额外改装,采用翼身融合设计,添加加油系统,在完善其他细节后,才有了现在的正式名称:空骑-2B 龙骑兵。
如今,斯凯尔共和国空军已经拥有三架空骑-2B。区别于米3H的甩尾式投放,龙骑兵采用低空突防的形式,这使他将面临更多的防空威胁。不过,曾经的空中骑士们需要用一架一架的诱饵战机为氢弹护航,如今新时代的共和国空军,已经有能力扫清一切障碍!
无论如何,不论是米3H还是龙骑兵,他们都是共和国之剑,传承共和国空军的精神:当那一天来临,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为了天空,向敌人突击!剑在鞘中,不动于色;利剑出鞘,血溅四方!
Rubbish balancing. If you feel that aiming is difficult, please delete the trim formula and open the trim for the tail and flaps,I will also make improvements in future models